复旦大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打造融合创新的学术共同体。
叶先生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得知张乃根心念国际法专业,对其研究的问题和学位论文选题任由张自行决定。1993年,国际法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正式获批,2003年,在法律学系基础上组建的法学院迎来了重要里程碑,国际法学博士学位授予点获批,这也是法学院第一个获批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我们每10年就迈上一个新台阶,未来10年,希望我们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马忠法将全球著名跨国公司总法律顾问与实务律师请进课堂,给学生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这些课程都给学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与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目标相配套,近年来,学院积极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支持教师前往世界高水平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讲学或前往国际组织、涉外的政府或司法部门、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挂职交流。董世忠为首任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复旦国际法学科迅速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其后,张乃根、龚柏华、马忠法先后担任学科召集人,带领学科赓续创新,在学科建设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丰硕成果。法学院教授马忠法师承张乃根教授,是复旦大学国际法学科自行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生(另一位为陈力教授)。她认为,这离不开法学院兼职教授、时任WTO上诉机构成员赵宏的鼓励和支持,离不开陈力、张乃根、龚柏华出访上诉机构的积极商议。
回忆起学生时代,导师张乃根对学术研究的高度投入和在时间管理上的严谨计划让他深受感染。与3有缘,学科建设每十年上一个台阶顾名思义,国际法学是一门主要以国际社会的法律规则、原则和具体制度等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二级学科,为国家外交、跨国经贸往来等提供理论支撑、实务建议和人才培养,学科具国际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强调国际视野、比较研究、涉外特色。据了解,国投集团是上海国资委下属的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公司。
戴敏敏介绍了上海国投公司有关情况以及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初步设想。今天5月11日上午,融入上海大走访活动举行。复旦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和上海建设世界顶尖大都市,在目标愿景、时间节点和实现路径上高度契合。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融入上海大走访的一个重要目标任务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国投集团在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助于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复旦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并不断深入探索体制机制的优化创新,培养产学研全链条融合的科研队伍,提升成果转化的能力,打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融入上海大走访工作组还将持续走访市委办局,区委区政府,行业领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平台型枢纽企业以及校友企业,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品牌。希望上海国投公司支持复旦的发展,双方在成果转化团队、风险、资源配置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合作,共同走出一条高校科研成果高效转化的道路,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校企合作典范。裘新表示,融入上海大走访首场活动带来高质量的交流,带来校友对母校发展的关切。复旦大学则注重提升学科的发展动能,提升孵化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市经济发展的能力。
如何开启服务融入上海的双冲顶之势?复旦大学党委开展融入上海大走访,与切问近思大调研、四敢四尖干部人才大摸底,共同构成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实践载体。全面对接上海,把握上海和复旦双冲顶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服务国之大者和城之要者,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谋发展。复旦大学与上海国投公司开展合作,聚焦双方对提升的目标与向往。会上,科学技术研究院、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分别汇报相关情况,提出合作建议。
他指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落脚点在于能否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金力向上海国投公司的来访表达感谢,并对合作提议作出回应。
上海国投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92级校友戴敏敏,党委委员、副总裁陆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中科院院士、校长金力,中科院院士、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马余刚,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常务副校长许征主持会议。
上海国投公司致力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助力提升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率。首场活动上,经管专家学者代表、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教授施东辉,理工专家学者代表、微电子学院教授曾晓洋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建言献策,为校企合作贡献智慧。希望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加强沟通交流,互信互鉴,相互提升,共同提升对上海市、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与贡献力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复旦大学将继续拓展国际合作,加快推进第一个复旦建设。项目将中、欧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理念相融合,强调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管理企业,致力于打造国际化职业经理人的提升平台。
出席中美欧气候变化政策研讨会开幕式及复旦-BI MBA项目毕业典礼。在由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和复旦-加大当代中国中心共同举办的中美欧气候变化政策研讨会开幕式上,斯万·斯杜伦代表奥斯陆大学欢迎复旦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专家代表团的来访,并表示期待本次活动能为应对当前复杂而紧迫的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加强中、美、欧的多边国际合作贡献智慧。
取东西方文化之所长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5月8日下午,金力访问BI挪威商学院,并与侯悦、BI挪威商学院理事会主席奥瑟·米切莱(Åse Aulie Michelet)、BI挪威商学院教务长本迪克·塞缪尔(Bendik Samuelse)等共同出席复旦大学-BI(挪威)国际合作MBA项目毕业典礼。金力表示,复旦大学与挪威高校保持着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当前日渐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对话与合作更加重要。
侯悦指出,中挪两国尽管存在差异,但在许多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希望复旦大学与挪威高校在气候变化、绿色转型等方面加强合作。毕业典礼后,金力一行与奥瑟·米切莱、BI挪威商学院执行副校长丽丝·史宾沙(Lise Hammergren)会面,就两校在医药科创人才培养、法学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促进中挪医学交流推动双方深入合作5月9日,金力一行访问了奥斯陆大学医学院,与奥斯陆大学医学院院长汉娜·哈宝(Hanne Harbo)等就医学领域的合作进行了讨论。金力表示,毕业生们在如此充满挑战的时期,努力平衡生活、工作和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这些努力和韧性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希望毕业生们取东西方文化之所长,做中挪两国交流的使者。深化多边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复杂挑战5月8日上午,金力一行访问奥斯陆大学,与奥斯陆大学校长斯万·斯杜伦(Svein Stølen)、副校长贺美德(Mette Halskov Hansen)等就气候与能源、生命科学和医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交流,两校专家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并达成了具体合作意向。金力在致辞中表示,环境保护和能源转型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积极行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应共同发挥领导作用,不断增强人类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和信心。
此次毕业典礼共120多名毕业生参与,是该项目在BI挪威商学院举办毕业典礼活动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加强中挪高校科研合作打造交流新平台5月7日,金力一行拜访中国驻挪威大使侯悦,双方就加强中挪高校科研合作、打造交流新平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支持两国绿色发展等内容深入交流。
复旦大学-BI(挪威)国际合作MBA项目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迄今已有27年历史。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参加有关活动。
5月6日至10日,校长金力率团出访挪威,访问当地多所高校,就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在挪期间,金力一行还与前北欧部长理事会秘书长、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董事会前主席达格芬·赫布劳腾进行简短见面,就中挪在医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拜会中国驻挪威大使侯悦、前北欧部长理事会秘书长达格芬·赫布劳腾(Dagfinn Høybråten)。侯悦向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复旦大学和BI挪威商学院合作27年来为两国培养了大批商业人才,是中挪合作典范,她鼓励两校再接再厉,为增进中挪友好往来贡献力量他强调,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和所有行使公权力的人员都要从反面案例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警钟长鸣。此次会议在本部校区设主会场,在枫林、江湾、张江校区和各附属医院设分会场。
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全校上下要立刻行动起来,推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高质量工作成效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第一个复旦建设行稳致远。
校党委书记裘新对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5月11日下午,复旦大学召开2023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
校党政领导,上海医学院党政领导,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实体运行科研机构负责人,各民主党派校内组织负责人,二级纪委书记、纪委委员,分管纪检工作班子成员,机关各党支部纪检委员,全校专职纪检监察、巡视、审计干部出席会议。各单位要举一反三,分析思考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隐患。